9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发布 涉多种仪器检测方法
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土壤和沉积物 19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1315-2023)等9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环境监测技术支撑相关生态环境质量标准、风险管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有助于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土壤和沉积物 19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1315-2023)为首次发布,规定了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 19 种金属元素总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于现行的其他相关监测标准相比,该标准可测定的金属元素更多,灵敏度高,可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相关标准提供更好的测定方法。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 195-2023)、《水质 总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 199-2023)、《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 200-2023)等3项水质监测标准为第一次修订。规定了测定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中氨氮、总氮和硫化物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三项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包括增加了检测对象的定义、试样的制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废物处置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修改了试剂的配制、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校准曲线的类型和建立、结果计算与表示等内容;完善了干扰和消除、光源类型、载气类型等内容;细化了仪器参考条件等。可以为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提供更先进的测定方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J 1316-2023)为首次发布,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填补了大气中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空白。 《环境空气和废气 6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1317-2023)为首次发布,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和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等6 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同样填补了大气中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空白。 《区域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质量评估技术要求》(HJ 1318-2023)为首次发布,规定了区域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质量评估的工作流程、仪器和设备、质量评估目标、评估区域及点位抽样、现场检查与比对、质量评估、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内容,适用于以紫外光度法等为原理的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的质量评估,能够有力支撑臭氧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监督检查与质量评估等工作。 《环境空气监测臭氧传递标准校准技术规范》(HJ 1319-2023)为首次发布,规定了环境空气监测臭氧传递标准校准所需的系统组成与原理、技术要求、校准工作流程和要求等,适用于臭氧二、三、四级传递标准之间的校准。 《生态遥感地面观测与验证技术导则》(HJ 1320-2023)为首次发布,规定了陆地生态遥感地面观测与验证工作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包括地面验证场(站)选址、验证样地样方布设、观测参数、观测方法、基础设施建设、遥感产品验证及验证精度评价等,适用于指导基于生态遥感及地面观测技术的全国及区域遥感产品验证、遥感监测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