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族走向民间 牡蛎的下凡之路与机械化息息相关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用小刀撬开一个个牡蛎壳,递给两位先生,后者再进献给女士。女士们的吃法很是优雅,她们先用一块精致的手帕托着牡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以免弄脏裙子,然后轻快地一吮,一下子就把肉和汁水吸进嘴里,再把空壳抛向大海。” 这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关于吃牡蛎的描写,在初中读到这篇课文时,口水都流了一箩筐,特别想吃吃看这个牡蛎,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牡蛎其实就是生蚝。 牡蛎,俗称海蛎子、生蚝,是一种双壳贝类,生长在沿海地区,目前发现的牡蛎种类就有100多种,分布广泛且产量高居贝类之首。 据资料显示,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我国南方沿海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插竹养蚝技术。得益于悠久的养殖历史、丰富的牡蛎资源和现代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牡蛎产量十分惊人: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的牡蛎产量占到了全球牡蛎总产量的83.29%,且产量逐年攀升。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不断增加,牡蛎养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每年的牡蛎的收割给都会给牡蛎养殖企业造成不小的压力。传统的牡蛎养殖基本靠人工完成,要想提升牡蛎收割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工人的数量。随之而来的就是用人成本的增加,养殖技术与收割技术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牡蛎养殖产业的壮大。 想要打破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瓶颈,就必须发展技术让牡蛎收割摆脱对于人工的依赖。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与荣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团队的“牡蛎海上自动收获与清洁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了山东省水产学会组织专家的评定。专家一致认为,牡蛎海上自动收获与清洁系统是国内首创,且成果的整体水平世界领先。 让评定专家做出如此高评价的系统,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设计团队研发的这款牡蛎机械化采收作业平台包含了牡蛎吊养筏架牵引、水下提升输送、脱料、主筏架导向、高压喷淋清洗等设备,是牡蛎采收清洗一体化系统。该系统使牡蛎采收率从之前的91%提升到了99%,生产效率比之前传统的人工作业提高近10倍,有效地解决了牡蛎采收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大大降低了采收成本。 传统的牡蛎收割过程中,牡蛎的清洗为成本和环境带来了压力。与传统的陆基清洗相比,牡蛎机收割清洗一体化机械平台避免了清洗用水的抽取、原料的运输以及清洗后废水的排放,实现了节能减排的清洁生产。 牡蛎机收平台凭借着“小麦式”收割的特点,实现了牡蛎筏式养殖的机械化采捕,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推动了海水养殖机械化进程。 在莫泊桑写下《我的叔叔于勒》的时代(1883年),经济危机和连年减少的产量使得牡蛎成为一种贵族才能消费得起的食物,西方世界以吃牡蛎为时尚。 现如今,牡蛎已经成为一种平民食物,一到夜里大街小巷都有牡蛎的身影。但是每当联想起生蚝曾经是个“下凡”的“仙女”,小编我吃生蚝的动作就不自觉变得高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