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群山林立,沟壑纵横,红褐色的山峦沉睡了亿万斯年。这里出产石油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1300年前,唐代《北史·西域记》记载:西域龟兹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并作为供品向皇帝进贡。
1998年9月17日,一声惊雷打破了这里千万年的沉寂,克拉2井喷出强大天然气流,克拉2大气田被成功发现。其储层之厚、储量之大、丰度之高,举国罕见,克拉2气田由此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它的发现与探明,推动了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一条横贯全国东西的能源大动脉由此诞生。
大气出天山,磅礴八千里。时光回溯,克拉2气田的发现历经重重艰难险阻。
苦苦求索,勘探前景受到严重质疑
库车坳陷在中外石油地质专家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专家们一致看好它的勘探前景。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塔里木几代石油人苦苦求索,却始终没有发现期待中的大场面。
1989年4月,塔里木石油会战全面展开。1993年初,会战指挥部决定甩开勘探,重上库车,在库车坳陷部署了克参1井、克拉1井和东秋5井三口探井。但这三口井辛辛苦苦打了两年多,最终却均以失利告终,库车山前勘探前景因此受到严重质疑。
面对失利带来的如山压力,1994年,塔里木油田首次组织山地地震攻关,在天山南麓库车坳陷的东秋里塔格、依奇克里克构造部署了16条二维地震测线。项目全部由川庆物探山地分公司中标,2000多人自此告别巴山蜀水,挺进飞鸟难度的南天山。
中标以后,四川山地勘探公司全体员工本来信心满满、兴奋异常,但到了工区一看,四周全是光秃秃的高大山脊,顿时傻眼了。虽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吐哈盆地火焰山地区以及塔西南都曾有过山地勘探经验,但库车山地的勘探难度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勘探队员们两人一组,抬着一百多公斤的钻机上山。有些测量控制点所在的山梁就像刀背一样,根本无法行走,他们就在岩石缝里打上钢钎、拴上保险绳,或者搭起高高的云梯,爬上去进行测量、打井放炮。
山地勘探队员天天爬山,十几天就磨坏一双解放鞋。尽管这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也无法阻挡山地物探队员们挑战南天山禁区的步伐,他们把一份份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地震资料交到地质家的手中。最终,克拉2构造出现在人们眼前。
艰难决策:克拉2井上钻
1996年底,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决策钻探克拉2井。时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党工委兼指挥邱中建曾说,克拉2井井位的确定,是他石油勘探生涯中一次非常艰难的抉择。
当时,他的面前摆了两张克拉2构造图,显示的构造高点并不一致。经过反复研究,大家认为尽管两张图构造高点不一致,但足以确定这里存在构造,既然构造是落实的,就要敢于下决心、冒风险,这是地质家不可或缺的勇气和胆识。之后,大家对两个构造高点作了适当偏移,克拉2井的井位就此确定。
1997年3月25日,备受瞩目的克拉2井在南天山群山中开钻。
1998元旦,克拉2井所处的天山深处气温已降至零下30多度。当钻至3561米时突然发生井漏,同时在地质循环中也出现了溢流。各种复杂情况接踵而至,要控制这种局面,必须大幅度提升泥浆密度。在天山南麓的冰天雪地里,作业人员通过人工搬运泥浆材料进行压井,井上消耗的泥浆材料达到5000多吨,一天的加重材料就要几十车。
一粒岩屑,克拉2井横空出世
1998年3月,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贾承造来到井上。根据地质监督的地层汇报,克拉2井长时间处于泥岩段钻进,但根据地质设计,这口井早就应该进入主力产层砂岩段钻进。
贾承造在井上仔细查看采集出来的岩屑,最终在散落的岩屑中发现了一粒细小的砂岩颗粒。他立即决定,停钻进行气测对比,取心确认。取心结果表明,当初一直被认定的泥岩段就是主力气层砂岩,整个气层厚度达到200多米。
1998年9月17日17时,克拉2井完井测试,强大的天然气气流呼啸而出,翻卷的地火映红了山峦,井场一片沸腾。
几代石油人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邱中建当场赋诗:彩虹呼啸映长空,克拉飞舞耀苍穹。弹指十年无觅处,西气东送迎春风!
圆梦时刻,西气东输迎春风
克拉2气田的横空出世,直接促成了西气东输工程的上马。当时,塔里木油田加快克拉2气田的勘探评价节奏,并在2000年探明了这一大型气藏,塔里木油田天然气地质储量由此迅速增长到4910亿立方米。
⊙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国有史以来最为浩大的能源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动工,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2003年8月,克拉2气田产能建设动工。5000多名建设者日夜鏖战,以高度责任感和全部心血打造这项世纪工程。
⊙2014年12月1日,克拉2气田正式投产向西气东输管道供气。塔里木石油人仅用15个月,安全、优质、高效地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
截至目前,克拉2气田已向西气东输工程供气1200亿立方米,其中6口井产值均突破150亿元。
西气东输工程被誉为现代能源丝绸之路,而克拉2气田犹如这一巨大工程的心脏,不断提供着新鲜血液,不仅将我国西部边陲同东部黄金海岸紧紧相连,并改变了当时中国的能源结构和三分之一人口的用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