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电路自学网站上你知道电动汽车慢充和快充接口的原理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它们
导语: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系统具有显著优势,包括缩短充电时间、提高车辆流动性以及节省加电站的停车场面积。这种系统主要分为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方式,从外观来看,快充口较大而慢充口较小,这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区分。
快速充电:
快速充电采用直流(DC)模式进行,并且需要更大的交流(AC)到直流转换设备。这意味着不必将动力储存单元完全填满,只需为继续行驶提供所需量即可。在20-30分钟内,可以为动力储存单元供给50%-80%的能量。地面点式(或称地面端子)直接输出直流能量给车载的动力储存单元,仅需车辆提供连接及相关通信接口。
快速充电的优点在于其短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但缺点则包括高昂的制造、安装和运行成本、高技术要求以及对公用网络可能产生冲击的问题。此外,大流量有可能对车辆寿命造成负面影响并存在安全隐患。
常规(交流)充電:
这类操作使用交流模式,其中由公共网向电子汽车传递220V民用单相交流能源,然后通过内部机制将其转换成适合動力儲存單元用的直流形式。这通常需要5至8小时才能完全补满能源。
普通(交流)充電的一大优点是它相对于快 charger 来说成本低廉,更易于安装,而且可以利用晚间时段低谷价位进行补值,从而降低总体费用。此外,由于当前流量较小,对於動力儲存單元组件来说更加安全,有助於延长它们使用寿命。然而,它最大的缺陷就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因此难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需求。
快 Charger 接口:
DC+ - 直流正极
DC - - 直流负极
PE - 地线 (接触)
S+ 通讯 CAN-H
S- 通讯 CAN-L
CC1 充電連結確認
CC2 充電連結確認
8.A+ 12V+
9.A- 12V-
CC1 连接检测原理图解析:
当S开关关闭时,将读取12V断开状态;当S开关打开时,将读取6V闭合状态;当S开关重新关闭后,将读取6V断开状态;最后,当S开关再次打开时,将读取4V闭合状态,以此确认连接是否正常。
CC2 车辆控制装置连接确认原理图解析:
首先,如果两个阻值都没有改变,则检测到的压强会是12伏特;如果只有一个阻值发生变化,则检测到的压强会是6伏特。当两边都被正确连接后,即可获得预期之中的信号表示成功链接。如果没有正确链接,那么就不会出现任何信号或者错误信息,显示无效链接的情况发生了。比如,比亚迪e6 的例子中,在它开始启动的时候,它会检查“CC1”与“PE”的阻抗是否达到1kΩ,以及它与管理器之间是否有有效连结,而不是简单地插入然后立即开始工作,这样做确保了所有必要条件已经得到满足前才开始执行实际功能,如输入数据到BMS等重要步骤之前检查这些基础设置已被正确配置和验证以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进行,无误操作导致潜在风险降至最低,不要忘记考虑其他未经提及但仍然很重要的事项,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任何细节,以保持整体设计上一致性和兼容性。这同样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类型设备或物品,以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情景背景下表现出的不同行为模式,使我们的选择更加明智,同时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最高级别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技术创新进步,无论是在速度还是舒适度方面,都让你感受到智能化程度提升后的巨大差距。
慢 Charger 接口:
缆线上的控制盒与车辆控制装置通过CP 检测点1 与检测点4 来确认连接是否正确。如果没有连接好,就无法探测出12 V 电压。而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就可以通过PE 继续通道获取这个稳定的供应。当这样的稳定供应建立起来,“缆线上的控制盒”就会把 S1 与 PWM 接通,而否则的话 S1 就只不过跟 +12 V 相连罢了。
接着,车载控制装置将通过 R3 电阻确定缆线上的最大额定功率(通常都是厂家预设默认设置):
PWm 占空比 D 最大额定功率 Imax(A)
D=0% 连续—12v 充装不可用
D=5% 表示数字通讯需要在供货之前在桩与汽车之间建议通讯
10% ≤D≤85% Imax=D1000,06
85%D≤89% Imax=(D*100—64)*2,5且Imax ≤63A
90%D≤97% 预留
D=100%,持续正态不允许
同时,还要考虑 RC 对应的是哪个容量标准:
RC 额定容量 A W mA Ampere Volts
1500Ω 0,5W 10A ———— ————
——————— ——————— ——————— ———————
GND GND GND GND
最后,要计算RC 的额定容量 & 缔線額定的最大功率,然后把車載變壓器設為他們兩者的最小值。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为什么配备两种不同的初始高速传输协议?统一成一种不好吗?
答案就在于这样做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就是 快速调试能力。一旦您拥有多种选项,您就可以根据您的需求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例如,一些情况下,您可能想要迅速调试某个问题,而另一些情况下,您可能想要深入研究代码以找到根本原因。因此,在某些情境中,用一种方法可能比另一种方法更好。但另一方面,在其他情境中,你可能希望尽快找到问题并修复,所以你会倾向于使用另一种方法。你明白现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