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火星15年太空战士在五千万公里外的自然环境下使用工控数据测控设备失联
我今年春节档观看了一部名为《流浪地球》的科幻电影,它激发了国内观众对于科幻主题的热情。影片融合了东方亲情与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原著小说作者刘慈欣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人类为了拯救即将毁灭的地球而实施“流浪地球”计划的故事。这场景虽然在现实中并未发生,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渴望从未停止。
自1946年首次将果蝇送入太空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外宇宙的探索旅程。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1971年12月2日,“火星3号”登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表面,每一次探索都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尽管空间环境充满危险和挑战,如《流浪地球》中的刘培强中校牺牲于木星上空的情景,在现实中也曾发生过多次航天员牺牲以及无数失踪的探测器、飞船消失在宇宙深处。
最近的一个失联案例是“机遇号”火星车,该车辆自2004年1月25日在火星子午线高原着陆以来,就一直寻找是否存在水和生命迹象。但去年5月的一场沙尘暴导致NASA无法再接收到其信号。此前,“机遇号”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困难,但幸运地通过龙卷风得以继续工作,最终在15年的时间里行驶45.16公里,这一纪录成为了在地球之外最远距离旅行的一辆车。
尽管NASA几度尝试联系“机遇号”,但从去年6月至今,都没有回应。这意味着这位距我们五千多万公里外的小小“太空战士”的通信已然永远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