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危机批判
十月,收获的不一定非得是,金色。 十月,还是习习秋风中侵蚀心灵的悲悯与忧虑季节。 就让我们的悲秋思考,从一篇2013过去时流行文化批判话题收获开始--《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西宁晚报2013年6月3日): “……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 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其他的深度分享来自于增强版话题--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 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百分之一的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 本。14位诺奖得主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他们的国家实用发明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知识大 国-- 匈牙利平均每500人有一座图书馆;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 以色列的几乎每一位犹太人母亲都会给她的小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金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在短短建国时间之内就拥有8位诺奖得主的以色列,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8本。以色列环境恶劣, 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周边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阅读过去,中国曾经的千年生存方式。 阅读未来,来自2013的秋日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