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回信黄迎新盐碱旱田改良潜力巨大
科学家回信黄迎新:盐碱旱田改良潜力巨大
编者按:2023年5月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我们精选了读者陈珊的提问,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迎新发出第四十一期回信。
以求索之问激发科学探讨,以互动回应碰撞科学新知,“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愿成为公众与科学的信使,欢迎你继续在评论区留言。
?
读者陈珊:东北盐碱地能不能种玉米,有什么改良的新方法吗?
黄迎新:盐碱地不可以直接种玉米,轻度盐碱地,需要种植几年耐盐碱作物,逐渐改善土壤才能种玉米,中重度盐碱地,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才能种植。
东北盐碱地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旱田面积占50%以上,盐碱地改良为旱田空间巨大,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改良技术少,且不系统;其次是改良投入高,投资回收期长,这不单是旱田改良,也是东北盐碱地改良普遍面临的问题;另外,我们对地表水管理认识不足,盐碱土壤透水性差,在雨季经常出现地表积水,同时盐碱地地处低洼区,周边的雨水经常汇集到盐碱地,造成内涝,这些都限制了植物生长。
在盐碱较轻、作物能够生长但产量低的地方,可以选择种植向日葵、高粱等耐盐碱作物,通过连续几年的种植,扭亏为盈,逐渐改良土壤。而在中重度盐碱地,作物无法生长,农户无法直接种植,需要应用改良技术。
我们团队近几年在重度盐碱地做了大量的盐碱旱田改良技术研究,其中,2021年研发的秸秆改良盐碱旱田技术效果显著,主要是在盐碱地添加30~40吨/公顷的秸秆,配套大型喷灌设施进行洗盐。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破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物理结构,还可以有效抑制土壤返盐碱的问题,秸秆翻埋腐解后可以提高土壤基质营养,具有沃土效果,实施当年玉米亩产达到当地农田平均产量的74%。2023年春季,我们又进行了技术革新,将原来使用的除尘的粉碎秸秆改为未除尘的粉碎秸秆,两种秸秆粉碎设备和工艺的差异降低了采购成本。这样在不影响改良效果的前提下,秸秆每吨成本由430元下降到150元,每公顷的改良成本由原来2万多元降低到7000元左右,当年玉米产量达到341.77公斤/亩。
下一步,我们计划研发不依赖灌溉设施的秸秆改良技术,解除对喷灌设施加快秸秆腐解的依赖。对农户来说,不依赖灌溉,就不需要使用井电及喷灌机等设施,降低了投入成本,适用范围更广,操作更简单。目前进行的实验取得了喜人效果,下一步将优化技术,开展示范推广。
黄迎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先锋人物、吉林省拔尖人才,长期从事盐碱地改良理论和技术研究,研发秸秆改良盐碱地、覆沙压盐、耐盐碱牧草种植等盐碱地修复技术10余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6件,登记牧草新品种2个,主编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