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集体布局 新型储能赛道拥挤
自“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就开始加速,从光伏产业的布局,再到基于新能源重新构建电力供应系统,为我国诸多企业创造了全新的创业方向。
近年来,在业绩整体增长的需求下,我国家电企业加速跨界发展,先后进入光伏、储能等领域,并不断追加资金,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开展业务。
据媒体报道,日前,格力集团与中京电子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格力集团对上市公司中京电子旗下珠海中京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增资扩股20.000万元,中京新能源与格创新空间签订格创·智富产业项目租赁协议,中京新能源将租赁5000余平方米新型智能厂房,用于项目扩产;珠海中京与珠海格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签署了合作协议,由格金新能源为珠海中京投资建设中京电子电路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供电项目,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约为2.83MWp,计划9月底并网发电。
产业机遇
能源结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出现了巨大变化,持续高温突破纪录,逐渐影响到了全球居民的生活。在去年,长江一带降水减少,直接导致来自上游水力发电厂的电力供应骤减,川渝一带出现了“限电”的情况,居民生活以及工商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与此同时,地缘冲突导致全球能源供应紧张,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石油以及天然气对外出口减少,在欧美的“制裁下”,欧洲出现巨大的天然气缺口,不仅影响居民冬季取暖的问题,也导致大量工业“逃离”。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缓解温室效应,我国近年来加速进行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开启新一轮的电力体制领域改革,一边通过补贴,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同时积极发展光伏产业,提高清洁能源供应占比,使能源供应更加多元化。
在此背景下,储能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的产业机遇。据了解,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是互补关系。尽管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并网,但传统电网并网不仅会对现有电网稳定性造成冲击,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弃风、弃光率回升,大大增加现有电网的负荷、控制难度及失稳风险。
为了降低弃风、弃光率,平抑新能源波动,增强电网的稳定性,保障用电安全,能源中诞生了新的赛道——储能,而锂电储能也正成为行业主流的技术路线。
也就是说,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过程中,储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朝阳产业存在重大的产业机遇。
数据显示,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统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有可能突破万亿大关,到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储能市场仍维持活跃热度,共计有117个储能招标项目,总规模达到24.1GWh,环比增长53%,同比增长189%;二季度储能中标项目总规模达到21.8GWh,环比增长185%。
赛道拥挤
市场潜力巨大,加之政策扶持,储能赛道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参赛选手,除了格力入局储能产业外,众多家电企业也正对这储能产业摩拳擦掌,纷纷开启了相关的产业布局。包括美的集团、海尔智家以及四川长虹等家电巨头都期望能够在储能赛道上分一杯羹。
其中美的楼宇科技,在近期发布了其首个储能液冷解决方案,进入大型储能电池热管理领域。广交会期间,除了美的,创维、海尔也展出了各自的光伏储能硬件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创维从2年前进军户用光伏领域,从国内市场起步,如今延伸做海外市场。
而在光伏领域,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TCL在三年前就收购了光伏上游的硅材料领域企业“中环股份(现更名TCL中环)”,格力电器买下银隆新能源(现改为格力钛),要做“光伏+储能+空调”产业生态;康佳投资了光伏玻璃,创维则发力户用光伏……
今年4月,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一座储能超级工厂——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
国内不少城市都跃跃欲试,涌现出新型储能产业投资热潮。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今年1-5月,全国共有97个新型储能项目(3.021GW)投运。其中,山东、内蒙古、湖南、甘肃和山西前5个月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排在全国前五位,分别为507.8MW、316MW、300MW、293.5MW、269.5MW。
尽管新型储能领域潜藏的产业能量不可小觑,但在全国各地以及众多企业的加入下,也将面临庞大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