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汽车赛道家电数码企业争夺流量入口
2月16日上午,美的集团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签约暨奠基仪式在安庆举行。 据悉,美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10亿元,是集团历史上总投资额最大的项目。
回顾2021年,不少家电、数码企业纷纷宣布进入或加大对汽车“赛道”的关注。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制造业巨头的跨界布局,一方面体现了传统产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行业巨头的发展焦虑和转型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企业正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未来流量新入口。
文、图、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晓芳
自习? 合作?企业“跨界造车”大显身手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赛道持续火热,跨界造车已不再是新鲜事。 其中,数字企业将在2021年率先“起步”:2021年3月,小米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正式拉开了各行业巨头的“跨界”造车; 同年4月19日,华为智选SF5车型在上海车展上正式发布,宣布推出华为首款合作车型。
2021年5月,OPPO申请注册“OCAR”商标。 市场认为,该商标构成与OPPO新能源汽车业务有关。 据不完全统计,OPPO申请的汽车相关专利数量已超过60项。
家电企业也不甘示弱。 2021年3月,海信成为日本三电控股控股股东。 完成收购的海信也正式宣布进军汽车电子领域的计划; 2021年5月,美的集团旗下零部件公司威灵汽车零部件在合肥召开产品发布会,宣布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等三大生产线已投产。
2021年8月31日,格力电器公告称,公司通过参与司法拍卖、公开招标的方式收购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47%股权。 本次交易完成后,银隆新能源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格力距离“造车梦”又近了一步。
美的、格力、小米、华为等品牌虽然加紧布局并发布相关发展战略,但布局方式各有不同。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种汽车制造计划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以小米为代表,直接建设自己的整车工厂。 第二类以华为为代表,坚持“不造车”,而是选择与车企合作。
转型背后:数字家电企业主营业务承压
制造企业为何争相抢食新能源汽车“蛋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与制造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密不可分。
AVC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1月,我国家电市场累计零售额7022亿元。 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下降7.4%。 随着传统家电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其中,格力电器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97%; 2020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10.21%。
同样,近年来各大数码厂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而2021年全年出货量为3.33亿台,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小幅增长1%。 2020年同期、与2019年同期相比,萎缩了10%以上。
新能源汽车广阔的市场让众多制造厂商看到了发展的突破。 乘联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
乘联会预计,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550万辆,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2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认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7%。
产业经济观察家丁少将表示,一方面,汽车“新四化”是大趋势,有利于后续盈利;另一方面,汽车“新四化”是大趋势,有利于后续盈利。 另一方面,对于许多最终寻求上市或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利用趋势创造新的故事来拉动估值或股价也有意义。 因此,制造企业“跨界造车”意义重大。
他还强调,“从必然性分析,一方面,在生存数字化深入的背景下,企业正在拓展边界,争取后续竞争主动权。 只要有涉足的可能,旅游领域就不会被放弃; 另一方面,相关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是热门话题,通过让更多车载终端应用于出行领域,也有望提升数据规模和人工智能能力。”
“跨界”有风险,竞争不可低估
对于制造企业造车的可行性,丁少将认为,汽车制造本身不断标准化,“通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逐渐从终端转向系统和服务,这使得造车难度比以前降低了。 ,这类似于几年前有多少品牌投资手机和电视。 此外,有分析指出,当前汽车市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机械部分,更注重软件和技术,家电企业在电子产品和软件领域有着丰富的应用。
但数字家电企业的转型绝非易事。 “从行业特点来看,整车制造领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前端系统集成,包括零部件集成到总装,到成品测试,再到后续的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非常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雷表示,从行业竞争角度看,新进入的“跨界”企业“前有堵,后有兵追”。
“拦截来自传统造车企业,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如果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改变传统造车思维,其竞争力不容小觑。” 罗雷还强调,追赶者来自造车新势力,新进入者想要追上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并不容易。
(广州日报)